马铃薯黑胫病致缺苗断垄、块茎腐烂!如何有效防治?
在马铃薯的生产过程中,病害问题是突出问题,并逐年加重,尤其是一些土传病害。然而对于农作物的病害来说重在预防而不是,所以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应树立预防病害的观念。
有了这个观念之后,在生产过程中从生产一开始,甚至从选地开始,我们就要对病害进行预防,而不是说已经发生病害后再去预防。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马铃薯黑胫病,也被称为黑脚病,是一种由引起的病害。主要是病薯带病,病菌通过切薯传给种薯。造成母薯腐烂,并从母薯进入植株地上茎。因此就出现了黑根黑胫的现象。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、雨水或昆虫传播,从伤口再侵染感染健康的植株,因此从种苗到成熟期均可发病。雨水多、低洼地发病重。而且后期还会造成贮藏期的烂窖现象。马铃薯黑胫病属地下病害,传播条件及传播途径复杂,存在防治难度大、防治效果不理想等情况,黑胫病也就成了大家头疼的病害之一。
小编建议大家使用选择鑫科植保马铃薯青枯根腐灵来防治环腐病,根据多地薯农们反馈回来的消息称,效果十分明显。且由于该药剂为生物菌剂,对作物和土壤无公害,可连续使用。
一、马铃薯黑胫病的危害症状
主要为害茎和薯块,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发病。
1、薯块
薯块染病由脐部开始,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,病部黑褐色或黑色,横切检查维管束呈黑褐色点状或短线状,用手挤压皮肉不分离。
病轻时,脐部只呈黑点状,干燥时变硬、紧缩;但在长时间高湿度环境中,薯块变为黑褐色,腐烂发臭,严重时薯块中间烂成空腔。
2、幼苗
幼苗染病一般在株高15~18cm时出现症状,表现为植株矮小,生长衰弱,节间缩短,病株易从土中拔出,拨出后茎基部往往带有母薯腐烂物。
发病部位茎秆常常自动开裂,横切茎可见维管束为褐色,并分泌出大量的臭味粘液;同时叶片上卷,褪绿黄化,茎部变黑,萎蔫而死。如果病害发展较慢时,植株逐渐枯萎,结果部位上移,易长气生块茎。
二、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病规律
黑胫病目前在东北、华北和内蒙马铃薯主产区发生严重,近年来在山东呈爆发趋势,原因是山东大部分种薯引进内蒙古主产区。而严格脱毒的种薯往往会带致病菌,因此在种薯切块催芽的过程中,往往通过切口进行传播,导致田间大面积发生;再者内蒙古春薯种植区域切块后催芽前都会用药剂拌种:常用甲托+叶枯唑(春雷霉素)+滑石粉进行拌种(常规拌种方法),播种后培土前药剂喷沟处理等,因此控制效果比较好。但是在山东部分种植区域,还是选择草木灰拌种,杀菌效果不理想,切刀不及时等,都会加重黑胫病的感染发病率。
黑胫病发生程度还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,一般发病适温为23-27℃,高温、高湿有利于发病。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,在低温多湿条件下存活时间稍长。土壤黏重且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,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,植株生长缓慢,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,降低了抗病菌侵入的能力;黏重土壤含水量大,有利于繁殖、传播和侵入,因此黏重土壤、低洼地块发病严重,地下害虫多时易发病—尤其是蛴螬、金针虫多发年份,发病严重。
三、马铃薯黑胫病的农业防治方法
1、选用抗病品种
选择地势高、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,播种、耕地、除草和收获期都要避免损伤种薯,及时拔除病株,减少病害扩大传播。
2、病株残体
避免昆虫从侵染源传播欧氏杆菌。
3、注意农具和容器的清洁
必要时用次氯酸钠和漂白粉或福尔马林处理,防止传染。
4、全田管理中,增施磷、钾肥料和生物菌肥及中微量元素肥,提高抗病力。适时早播,促使早出苗。
5、提倡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等进行4年轮作。发生严重的田块清理后,建议改种春玉米。
6、防治药剂:在发病初期,可以使用鑫科植保马铃薯青枯根腐灵进行防治,每5~7天喷1次,连喷2~3次。也可兑水300斤灌根使用。鑫科植保马铃薯青枯根腐灵对马铃薯的青枯病、根腐病、疮痂病等土传病害均有显着的防治效果,快,无公害。